米升,容器也。在遥远的年代,人们用米升计算着一家人的度用,并也用其作为米市交易公平诚信的度量标准。升盈则天下足,升歉则庶民哀,作为器物的米升便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历史总在以新易旧,当米升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赣州的客家围屋却保留了这样一个记忆的符号。这座全国最小的客家方形围屋"米升围",占地面积仅500多平方米,现如今已被改造成了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陈列着各式各样带有客家历史韵味的老物件,老旧的油灯盏、客家牌匾、客家刺绣、农耕用具、雕饰精美的家具……这些藏品都一一展示了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间博物馆里的所有藏品,都是由黄馆长个人出资收藏的。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0余件,包括观音堂,战国时期至今的钱币,古陶瓷器,客家刺绣和礼仪藏品;为了保护这些文物,馆长黄光明耗费毕生的心血与积蓄,从一些偏远的山村角落和无数物件持有者手中点点滴滴地征集、修整,并保存下来,然后创办了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
磐安围,俗称"河坝围",位于安远县城南20公里的镇岗乡镇岗村。该围是由"东生围"的建造者陈朗庭第二个儿子陈步高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落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7年。耗资巨大。磐安围,坐南朝北,略呈方形,外围四角建高出围屋一层的炮楼,犄角之势。炮楼高12.5米,围屋高9.35米,墙体厚1.2米。围屋共有三层,一层墙体用河石、三合土砌筑、用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缝,干后坚硬如铁。二、三层墙体外壁镶青火砖,内壁砌土砖,俗称"金包银"。外围一、二层窗子用青岗条石成长50厘米、宽15厘米的斗窗,三、四层镶砖雕菱花口形花窗。围屋的正北面有三扇大门,正中大门门额上镶嵌砖雕阳刻"磐安围"三楷字。正大门可直通里面二进三厅的大厅。大厅正门门额上镶嵌砖雕"桂茂兰芳"四楷字。整座围屋共有96间房屋,总长86米,宽76米,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建国后,磐安围曾为镇岗粮管所占用。改革开放后,磐安围受"东生围"的影响,成了客家围屋的代表作,不少中外游客、学者慕名前来考察,为研究安远客家围屋的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安远客家文化深厚,围屋代表着安远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东生围围屋群坐落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老围村,主要包括东生围、尊三围、磐安围、尉廷围。其中东生围俗称"老围",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历时8年,耗资巨大,至今已近200年的历史,是由当地"二品武功将"陈朗庭所建,围内悬挂有清朝皇帝御赐的牌匾。 东生围总占地面积10391.6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方形围屋,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生围座东向西,呈回字形,围内共有199间房屋,9个天井,18个厅堂,俗称"九井十八厅"。整座围屋建筑土木、砖混结构,具备防火、防水、防盗、防震和抵御外侵功能,被誉为"刀枪难进、水火不入、易守难攻"的"土围子"。东生围建筑规模巨大,宏伟壮观,坚固结实,布局科学合理,设计美观大方,是赣南客家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在东生围不远处由其二儿子建造的磐安围周边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其五儿子建造的尊三围在经历了壮烈的尊三围保卫战后留下的残壁断桓成为了赣南苏维埃革命的缩影,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色遗址。整个围屋群位置集中,独具客家文化,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开发潜力。围屋群旅游区周边的四季花海景观一年四季都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根据每个季节栽种的花朵鲜艳夺目,让你犹如走进花的海洋,大饱眼福。